IB 中文A:語言與文學 (HL)
- 2025-04-09
1. 課程定位與核心要求
IB中文A:語言與文學HL是IB課程體系中最高階的中文文學研究課程,專為具備母語水平的學生設計,具有以下核心特徵:
- 深度文學探究:需精讀13部作品(SL為9部)
- 理論應用:要求運用文學批評理論(如敘事學、接受美學)
- 跨文化比較:必須包含至少3種華語文化圈文本(如大陸、台灣、港澳、新馬)
- 獨立研究:需完成1,200-1,500字的HL專題論文
HL獨特價值
- 培養學術級文本分析能力
- 為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奠基
- 發展文化批判思維
2. 課程結構(2025新制)
學習模組 | HL強化內容 | 推薦文本組合 |
---|---|---|
文學體裁研究 | 4部不同時期經典作品 | 古代:《紅樓夢》選篇 現代:錢鍾書《圍城》 |
文化語境分析 | 3部跨地域華語文本 | 台灣: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香港:西西《我城》 |
語言變遷專題 | 2部語言現象研究文本 | 網絡語言研究報告 方言保護政策文獻 |
HL擴展單元 | 1部自選作品深度研究 | 可選當代實驗文學(如董啟章作品) |
多模態文本 | 2部影視/數位媒體分析 | 電影《陽光普照》 微信公眾號現象 |
3. 評估體系詳解
外部評估(80%):
- 試卷一(2小時15分):未見文學文本分析(二選一)
- 試卷二(2小時15分):比較文學論述(四選一)
- HL專題論文:獨立學術研究
內部評估(20%):
- 口頭評述(15分鐘):
- 比較1部文學+1部非文學文本
- 需運用文學理論框架
HL專題論文評分重點
- 理論運用適切性(30%)
- 分析原創性(25%)
- 文獻嚴謹度(20%)
- 學術規範(15%)
- 語言表達(10%)
4. HL與SL關鍵差異對照
維度 | HL | SL |
---|---|---|
文本分析深度 | 需標註敘事結構/話語策略 | 基礎修辭分析 |
理論要求 | 至少應用2種文學理論 | 不強制要求理論 |
比較維度 | 必須跨文化/跨時空比較 | 單一文化背景分析即可 |
學術寫作 | 專題論文需學術引用格式 | 無專題論文要求 |
課時分配 | 240小時 | 150小時 |
5. 高階學習策略
5.1 文學理論實戰應用
- 敘事學分析模板:
markdown
- 敘述者類型(全知/有限視角)
- 時空結構(線性/碎片化)
- 話語權力關係
- 推薦理論組合:
- 結構主義(分析神話原型)
- 後殖民理論(解讀離散文學)
5.2 專題論文選題方向
- 語言學專題:
兩岸三地政治話語修辭比較 - 文化研究:
香港電影中的身份認同建構 - 數位人文:
網絡文學的互動敘事特徵
5.3 口試高階技巧
- 理論對話框架: 文本現象 → 理論解釋 → 質疑修正 → 新解讀
6. 經典與現代文本組合
分析維度 | 傳統經典 | 當代文本 |
---|---|---|
敘事創新 |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 陳浩基《13·67》 |
語言實驗 | 王文興《家變》 | 甘耀明《殺鬼》 |
文化批判 | 魯迅《阿Q正傳》 | 韓松《地鐵》 |
多模態文本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 《原神》遊戲文本 |
研究工具:
- 中國知網(學術文獻)
- Voyant Tools(文本數據分析)
- 中文詞頻分析器
7. 常見挑戰與突破方案
7.1 理論運用生硬
→ 解決步驟:
- 先完成純文本分析
- 標記可理論化的節點
- 選擇最貼合理論
7.2 跨文化比較困難
→ 實用工具:
預約IB考官模擬評估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國際文憑官網:www.ibo.org
製作「文化關鍵詞」對照表:
概念大陸表述台灣表述
互聯網 網絡 網際網路 7.3 專題論文選題 → 篩選標準:
- 有足夠原始文本存在學術爭議空間可取得研究資料
- 中國:北大/清華中文系面試優勢英美:牛津東方學/哈佛東亞研究新港:港大/新國大中文研究課程
- 數位人文方法論華語語系文學比較當代文化批評理論
- 口頭程式理論(Lord-Parry理論)媒介生態學(Postman理論)
- 傳統歌仔戲錄影(1980年代)現代沉浸式劇場版本(2022)
- 華語文學研究的黃金起點文化批判思維的鍛造場大學人文研究的預備課程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國際文憑官網:www.ibo.org
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