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查詢: info@TutorZone.com.hk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六 - 上午 9 時至下午 6 時
WhatsApp 星期一至日 - 24 小時
人手接聽: +852 1234 5678
即時客服: WhatsApp +852 90613106

IB中文A:語言與文學SL

IB中文A:語言與文學SL

  • 2025-04-09

1. 課程定位與特色

IB中文A:語言與文學SL是專為母語為中文的IB學生設計的課程,平衡語言分析與文學賞析,具有以下特色:

  • 雙軌並重:50%文學文本+50%非文學文本分析
  • 文化深耕:聚焦華語社會的語言現象
  • 實用導向:培養終身受用的文本解讀能力
  • 課業精簡:僅需研讀9部作品(HL需13部)

2. 課程架構(2025新大綱)

學習模塊內容重點文本範例
文學賞析2部核心文學作品魯迅《吶喊》、白先勇《臺北人》
文化與溝通3部非文學文本社論、廣告、演講稿
跨媒介研究2部多模態文本電影《霸王別姬》、新聞紀錄片
自選單元2部學生自選作品可選網路文學或流行歌曲

3. 評估方式詳解

外部考試(70%)

  • 試卷一(1.5小時):未見非文學文本分析(二選一)
  • 試卷二(1.5小時):比較文學問題(四選一)

內部評估(30%)

  • 口頭評述(10分鐘錄音):
  • 分析1部文學+1部非文學文本
  • 需連結全球性議題(如身份認同)

評分標準重點

  • 文本解讀深度(40%)
  • 分析結構嚴謹度(30%)
  • 語言表達準確性(20%)
  • 文化視野廣度(10%)

4. SL與HL關鍵差異

維度SLHL
文本數量9部13部
考試難度試卷減少1題選擇增加理論應用要求
研究深度基礎修辭分析需探討文學流派影響
寫作任務無專題論文需提交1,200字研究論文

5. 高效學習策略

5.1 文學分析技巧

  • 運用「三維解讀法」:
    mermaid
    graph TD
    A[文本表層] –> B[修辭手法]
    A –> C[文化語境]
    A –> D[作者意圖]

5.2 非文學文本實戰

  • 廣告分析框架:
  1. 受眾定位(年齡/階層)
  2. 訴求策略(情感/理性)
  3. 文化符碼(傳統/現代)

5.3 口試準備要訣

  • 製作「議題連結」對照表:
    全球議題文學文本非文學文本
    城市化 老舍《駱駝祥子》 北上廣深戶籍政策報導 6. 推薦文本組合類型經典選擇現代選擇 小說 張愛玲《傾城之戀》 劉慈欣《三體》選章 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 龍應台《目送》 多模態 電影《悲情城市》 抖音文化現象分析 實用文本 馬雲演講稿 故宮文創廣告 數位資源
    • 中華經典古籍庫(在線文獻)
    • 中文修辭分析工具(語料庫在線)
    7. 常見問題突破7.1 文學背景薄弱解決方案
    • 從當代文本入門(如朱宥勳《暗影》)
    • 使用「文本解剖表」逐段分析
    7.2 非文學分析困難實用工具
    • 新聞六要素標註法(5W1H)
    • 廣告符號學速查手冊
    7.3 時間管理考試時鐘法
    • 試卷一:15分鐘規劃+60分鐘寫作+15分鐘檢查
    • 試卷二:5分鐘選題+70分鐘寫作+15分鐘修訂
    8. 升學與發展優勢8.1 大學認可
    • 符合全球頂尖大學中文能力要求
    • 特別有利於申請:
    • 中國大陸「雙一流」高校
    • 港澳新中文相關科系
    • 國際漢學研究課程
    8.2 職業應用
    • 文化傳播行業
    • 華語教學領域
    • 跨境商務溝通
    9. 學習進度規劃階段核心任務檢核標準 第1學期 建立文本分析框架 完成3部作品精讀筆記 第2學期 強化非文學分析能力 累積10篇實用文本分析 第3學期 模擬考試實戰演練 口試模擬達Level 5標準 考前衝刺 錯題專項改進 建立個人弱點地圖 10. 應試技巧精要10.1 試卷一黃金結構 markdown
    1. 引言(3句):
    • 文本類型+核心議題
    1. 主體(3段):
    • 修辭特色→社會語境→受眾影響
    1. 結論(2句):
    • 總結+延伸思考
    10.2 試卷二高分要訣
    • 比較維度建議:
    • 敘事視角差異
    • 時代精神反映
    • 美學追求對比
    總結建議 中文A:語言與文學SL是:
    • 維繫母語深度的最佳途徑
    • 理解華人社會的學術窗口
    • IB課程中文化認同的錨點
    立即行動
    1. 建立個人文本資料庫
    2. 每週練習1篇限時分析
    3. 參與線上文學討論社群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國際文憑官網:www.ibo.org
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