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DSE
- 2025-04-10
1. 課程定位與特色
DSE地理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選修科目,結合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環境與社會的批判性思考。核心特徵包括:
- 跨學科整合:涵蓋氣候變化、城市發展、全球化等議題
- 技能導向:強調數據分析、地圖解讀及田野考察
- 議題探究:以香港及全球案例進行比較分析
- 評核方式:筆試(80%)+校本評核(SBA, 20%)
課程模組:
- 必修部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區域問題
- 選修部分(四選二):
- 動態地球/天氣與氣候
- 運輸發展/珠江三角洲
2. 課程架構(2024年最新)
核心主題 | 重點內容 | 關鍵技能 |
---|---|---|
自然環境 | 板塊構造、氣候系統 | 地形圖判讀、氣候圖分析 |
人文環境 | 城市擴張、農業變遷 | 數據趨勢解讀(如人口金字塔) |
區域議題 | 香港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影響 | 成本效益分析(CBA) |
選修單元示例:
單元 | 核心議題 | 典型考題 |
---|---|---|
天氣與氣候 | 熱帶氣旋成因與影響 | 比較香港與日本的防災措施 |
珠江三角洲 | 區域合作與競爭 | 分析港珠澳大橋的經濟效益 |
3. 評分標準與考核方式
公開考試(80%):
卷別 | 題型 | 評分重點 | 時間/比重 |
---|---|---|---|
卷一 | 多項選擇題(30題) | 概念辨識與基礎應用 | 1小時(20%) |
卷二 | 數據分析+議題論述 | 批判性思考與案例連結能力 | 2小時(60%) |
校本評核(SBA, 20%):
- 田野考察報告(約2000字):
- 題目範例:「將軍澳填海區的微氣候研究」
- 需包含:
- 實地數據(如風速、溫度)
- 地理資訊系統(GIS)圖層分析
- 可持續發展建議
4. 高效學習策略
4.1 地圖技能提升
- 地形圖解讀口訣:
markdown
等高線密→坡陡|河流V字指向→上游
聚落分布→近水避風|土地利用→顏色區分
4.2 數據分析技巧
- 三步驟解題法:
- 描述趨勢(如「1990-2020年香港人口老化加劇」)
- 解釋成因(少子化、醫療進步)
- 推論影響(勞動力不足)
4.3 議題論述框架
- STEEP模式:
markdown
Social(社會)|Technological(科技)
Economic(經濟)|Environmental(環境)
Political(政治)
5. 必備工具與資源
類型 | 推薦資源 | 應用場景 |
---|---|---|
教科書 | 《DSE地理5**攻略》 | 核心概念速查 |
題庫 | 歷屆試題(2012-2023) | 熟悉題型與時間分配 |
地理資訊 | Google Earth/ArcGIS Online | 空間分析與可視化 |
新聞案例 | 《國家地理》雜誌/SCMP環境版 | 更新全球議題 |
6. 常見難點與突破
6.1 氣候系統混淆
→ 氣候類型記憶法:
- 熱帶雨林:全年高溫多雨(亞馬遜)
- 地中海:夏乾冬雨(意大利)
6.2 田野考察失焦
→ PDCA循環:
markdown
Plan(選址)→ Do(數據收集)
Check(誤差檢驗)→ Act(報告修正)
6.3 長題目答題散亂
→ PEEL段落法:
- Point(論點)
- Evidence(數據/案例)
- Explanation(因果分析)
- Link(回扣題目)
7. 評分標準細解
5級答案範例(2023年題目):
題目:「評估香港市區更新對居民的影響」
高分回答:
- 社會:士紳化導致基層搬離(深水埗案例)
- 環境:建築廢料增加(引用環保署數據)
- 平衡觀點:改善舊區設施vs文化保育衝突
致命錯誤:
- 僅描述現象未分析因果
- 未引用具體地理術語(如「棕地」)
8. 升學與職業連結
8.1 大學銜接
- 相關學科:地理、城市規劃、環境科學
- 院校優勢:港大地理、中大城市研究
8.2 職業路徑
- 政府部門:規劃署環境評估主任
- 環保組織:可持續發展顧問
- GIS專員:空間數據分析師
9. 應試時間管理
卷別 | 時間分配技巧 |
---|---|
卷一 | 每題≤1分鐘,先答確定題目 |
卷二 | 數據題限時30分鐘,預留10分鐘覆查 |
行動建議
- 每月分析1份政府地理報告(如《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 製作「議題關鍵詞」閃卡(如「碳足跡」「智慧城市」)
- 參與野外考察團(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實用連結]
- 考評局地理樣本試卷:https://www.hkeaa.edu.hk
- NASA氣候數據庫:https://climate.nasa.gov
- 香港地理學會考察資源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香港教育局官網:
www.edb.gov.hk/tc/index.html
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