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查詢: info@TutorZone.com.hk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六 - 上午 9 時至下午 6 時
WhatsApp 星期一至日 - 24 小時
人手接聽: +852 1234 5678
即時客服: WhatsApp +852 90613106

香港初中「地理」

香港初中「地理」

  • 2025-04-18

香港初中地理課程(中一至中三)屬於人文學科範疇,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認知,課程框架由香港教育局制定,內容兼顧本地、國家及全球議題。以下為詳細說明:


一、課程目標

  1. 知識掌握
  • 理解自然地理(如地形、氣候)與人文地理(如城市發展、經濟活動)的互動關係。
  • 認識香港、中國及全球的地理特徵與挑戰。
  1. 技能培養
  • 地圖閱讀、數據分析、田野考察等實用技能。
  • 批判性思考(如評估環境政策的利弊)。
  1. 態度與價值觀
  • 培養環境保育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 尊重文化差異,建立全球公民責任感。

二、核心課程內容

1. 自然地理

  • 板塊構造與地形
  • 香港常見的花崗岩、火山岩與沉積岩形成的地貌(如獅子山、六角形岩柱)。
  • 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全球分布(如環太平洋火山帶)。
  • 氣候與生態系統
  • 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夏季多颱風、冬季乾燥)。
  • 全球氣候類型(如熱帶雨林、沙漠)及其對植被的影響。
  • 河流與海岸
  • 香港河流的特點(短小、流速快)與珠江三角洲的形成。
  • 海岸侵蝕與填海工程的影響(如維多利亞港的變化)。

2. 人文地理

  • 人口與城市發展
  • 香港人口密度分布(如油尖旺區 vs. 離島區)與老齡化問題。
  • 中國「城鎮化」政策與巨型城市(如上海、深圳)的挑戰。
  • 經濟活動
  • 香港從漁業到金融中心的轉型,珠三角「前店後廠」模式。
  • 全球化下的產業分工(如iPhone供應鏈)。
  • 資源管理
  • 香港水資源依賴東江水,能源以天然氣為主。
  • 中國「西氣東輸」工程與可再生能源發展。

3. 環境議題

  • 本地議題
  • 垃圾堆填區飽和(如屯門堆填區爭議)與廢物分類政策。
  • 空氣污染(路邊監測站與船舶排放問題)。
  • 全球議題
  • 氣候變化對極地與小島嶼國家的影響。
  • 跨國合作案例(如《巴黎協定》)。

三、教學方法與評估

  1. 互動教學
  • 使用GIS(地理資訊系統)分析香港土地利用變化。
  • 模擬聯合國氣候會議,辯論減排責任分配。
  1. 實地考察
  • 香港地質公園(如東平洲頁岩)考察。
  • 市區重建項目(如觀塘市中心)的社會影響調查。
  1. 評估方式
  • 專題研習(如設計「校園節能方案」)。
  • 筆試包含資料回應題(如分析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數據)。

四、教材與資源

  • 常用教科書
  • 《活學地理》(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新世紀地理》(牛津大學出版社)
  • 輔助工具
  • 香港天文台「氣候變化互動展覽」
  • 地政總署「地理空間實驗室」的3D地圖

五、與其他地區課程差異

  • 本地化內容
    相較於臺灣強調島嶼生態,香港更聚焦城市地理與中港互動(如港珠澳大橋的影響)。
  • 國際視野
    較中國內地課程更早引入全球化議題(如公平貿易)。

六、升學銜接

  • 高中可選修DSE地理科,深入探討「動態地球」或「糧食問題」等專題。
  • 大學相關學科:城市研究、環境科學等。

香港初中地理課程結合實證分析與價值反思,強調從身邊環境出發理解全球議題,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香港教育局官網:www.edb.gov.hk/tc/index.html
  • 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