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學設計與科技科(Design and Technology, D&T) 2025-04-05 詳盡解釋1. 課程定位與目標 香港小學的「設計與科技科」(部分學校稱「科技與生活」或「創科教育」)是 STEM教育 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 解決問題能力:透過設計流程應對現實挑戰 科技素養:理解基礎工程與技術原理 創新思維:從構想到實踐的創造過程 跨學科應用:整合數學、科學、藝術知識 2. 課程架構(四大核心模塊) (1) 設計基礎 設計流程: 需求分析(如「設計一個書架」) 草圖繪製(手繪或數位工具) 原型製作(使用環保材料) 設計原則: 功能性、美觀性、安全性評估 成本與材料選擇(如紙板 vs 木料) (2) 材料與製作 常見材料操作: 紙藝:立體卡片、結構模型 木材:簡易榫接、激光切割(部分學校) 塑料:熱塑成型(如用PET瓶再造) 工具使用: 基礎:剪刀、膠槍、尺規 進階:3D打印筆、簡易電烙鐵(高年級) (3) 機械與結構 簡單機械原理: 槓桿(如製作天平) 齒輪(手動玩具車) 滑輪系統(迷你起重機) 結構穩定性: 橋樑設計挑戰(用吸管承重) 抗震建築模型(地震模擬測試) (4) 電子與編程 基礎電路: 導電材料探索(如石墨電路繪畫) 閉合電路製作(LED燈開關) 入門編程: 圖形化編程(Scratch控制機械人) Micro:bit應用(溫度感測器專案) 3. 教學方法 專題式學習(PBL):例如「為校園設計一個雨水收集系統」,涵蓋: 科學(水循環) 數學(容量計算) 藝術(外觀設計) 協作學習:小組分工(設計師、工程師、測試員) 業界連結:參觀創客空間(如HK Maker Club) 4. 評估模式 過程評估(佔比60%): 設計日誌(記錄迭代改進) 課堂參與(工具使用安全性) 成果評估(佔比40%): 原型功能性測試(如「紙橋承重比賽」) 口頭報告(解釋設計理念) 5. 教材與資源 校本教材:多由教師根據學生能力設計 套件工具: 基礎:LittleBits電子模組 進階:LEGO Education SPIKE 虛擬工具:Tinkercad 3D建模軟件 6. 與中學課程銜接 技術深化:中學D&T科將學習: 進階材料加工(金屬、陶瓷) 程式控制(Arduino) 考評連結:部分中學設D&S(設計與應用科技)DSE選修科 7. 近年發展 創科教育政策:教育局撥款推行「小學IT創新實驗室」 校際競賽:如「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性別平等推動:鼓勵女生參與機械設計(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8. 家長支援建議 居家專題:用廢料製作「自動澆水裝置」 參觀活動:科學館「工程挑戰」工作坊 安全指引:監督使用熱熔膠槍等工具 9. 教育價值 設計與科技科是香港 少數融合創意與工程的科目,其獨特價值在於: 培養「Maker精神」:從消費者轉變為創造者 回應未來技能需求:自動化、AI時代的基礎能力 促進包容性學習:為非學術傾向學生提供成就舞台 備註:此科並非所有小學獨立設科,部分學校將其融入常識科或課外活動,但隨着《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強調創科,獨立開課比例正逐年增加。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香港教育局官網:www.edb.gov.hk/tc/index.html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 未指定標籤 分享: 香港小學視覺藝術科(Visual Arts) 香港小學「常識科」 相關文章 香港小學奧數思維訓練 Posted on 2025-04-08 香港小學TSA全卷操練 Posted on 2025-04-08 香港小學名校插班試預備 Posted on 2025-04-08
香港小學設計與科技科(Design and Technology, D&T) 2025-04-05 詳盡解釋1. 課程定位與目標 香港小學的「設計與科技科」(部分學校稱「科技與生活」或「創科教育」)是 STEM教育 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 解決問題能力:透過設計流程應對現實挑戰 科技素養:理解基礎工程與技術原理 創新思維:從構想到實踐的創造過程 跨學科應用:整合數學、科學、藝術知識 2. 課程架構(四大核心模塊) (1) 設計基礎 設計流程: 需求分析(如「設計一個書架」) 草圖繪製(手繪或數位工具) 原型製作(使用環保材料) 設計原則: 功能性、美觀性、安全性評估 成本與材料選擇(如紙板 vs 木料) (2) 材料與製作 常見材料操作: 紙藝:立體卡片、結構模型 木材:簡易榫接、激光切割(部分學校) 塑料:熱塑成型(如用PET瓶再造) 工具使用: 基礎:剪刀、膠槍、尺規 進階:3D打印筆、簡易電烙鐵(高年級) (3) 機械與結構 簡單機械原理: 槓桿(如製作天平) 齒輪(手動玩具車) 滑輪系統(迷你起重機) 結構穩定性: 橋樑設計挑戰(用吸管承重) 抗震建築模型(地震模擬測試) (4) 電子與編程 基礎電路: 導電材料探索(如石墨電路繪畫) 閉合電路製作(LED燈開關) 入門編程: 圖形化編程(Scratch控制機械人) Micro:bit應用(溫度感測器專案) 3. 教學方法 專題式學習(PBL):例如「為校園設計一個雨水收集系統」,涵蓋: 科學(水循環) 數學(容量計算) 藝術(外觀設計) 協作學習:小組分工(設計師、工程師、測試員) 業界連結:參觀創客空間(如HK Maker Club) 4. 評估模式 過程評估(佔比60%): 設計日誌(記錄迭代改進) 課堂參與(工具使用安全性) 成果評估(佔比40%): 原型功能性測試(如「紙橋承重比賽」) 口頭報告(解釋設計理念) 5. 教材與資源 校本教材:多由教師根據學生能力設計 套件工具: 基礎:LittleBits電子模組 進階:LEGO Education SPIKE 虛擬工具:Tinkercad 3D建模軟件 6. 與中學課程銜接 技術深化:中學D&T科將學習: 進階材料加工(金屬、陶瓷) 程式控制(Arduino) 考評連結:部分中學設D&S(設計與應用科技)DSE選修科 7. 近年發展 創科教育政策:教育局撥款推行「小學IT創新實驗室」 校際競賽:如「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性別平等推動:鼓勵女生參與機械設計(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8. 家長支援建議 居家專題:用廢料製作「自動澆水裝置」 參觀活動:科學館「工程挑戰」工作坊 安全指引:監督使用熱熔膠槍等工具 9. 教育價值 設計與科技科是香港 少數融合創意與工程的科目,其獨特價值在於: 培養「Maker精神」:從消費者轉變為創造者 回應未來技能需求:自動化、AI時代的基礎能力 促進包容性學習:為非學術傾向學生提供成就舞台 備註:此科並非所有小學獨立設科,部分學校將其融入常識科或課外活動,但隨着《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強調創科,獨立開課比例正逐年增加。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香港教育局官網:www.edb.gov.hk/tc/index.html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 未指定標籤 分享: 香港小學視覺藝術科(Visual Arts) 香港小學「常識科」 相關文章 香港小學奧數思維訓練 Posted on 2025-04-08 香港小學TSA全卷操練 Posted on 2025-04-08 香港小學名校插班試預備 Posted on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