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查詢: info@TutorZone.com.hk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六 - 上午 9 時至下午 6 時
WhatsApp 星期一至日 - 24 小時
人手接聽: +852 1234 5678
即時客服: WhatsApp +852 90613106

IB的社會與文化人類學HL

IB的社會與文化人類學HL

  • 2025-04-07

IB的社會與文化人類學(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SCA)高級課程(Higher Level, HL)的內容,並承諾後續回答均使用繁體中文: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HL的核心內容

1. 課程目標

  • 理論批判:深入學習人類學的主要理論流派(如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象徵人類學等)及其歷史演變。
  • 進階田野方法:掌握長期參與觀察、民族誌寫作等複雜技術,並反思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 全球議題分析:運用人類學視角探討殖民主義、全球化、環境變遷等宏觀問題。

2. 教學大綱(HL專屬內容)

HL課程在SL的三大核心主題和兩項專題研究之外,額外包含以下內容:

  • HL延伸主題(三選一,需深入學習其中一個):
    1. 權力與抵抗:國家暴力、社會運動、非正式權力網絡。
    2. 身體人類學:性別、醫療體系、身體的文化建構。
    3. 科技與物質文化:數位人類學、科技如何重塑社會關係。
  • 理論框架
    • 必須學習至少三種核心理論(如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主義、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葛茲的解釋人類學)。
    • 批判性評估理論的局限性(如西方中心主義偏見)。

3. 評估方式(HL專屬要求)

  • 外部評估(80%)
    • Paper 1(2小時,比SL多1小時):基於核心主題的短文作答(3選1),需結合理論進行深度分析。
    • Paper 2(1.5小時,比SL多0.5小時):針對兩項專題研究的問答題(每專題選1題,共答2題),需引用具體民族誌案例。
    • Paper 3(1小時,HL獨有):針對HL延伸主題的論述題(3選1),需整合理論與跨文化比較。
  • 內部評估(20%)
    • 田野調查報告(與SL類似,但要求更高的理論關聯性,2,000-2,500字)。

4. 學習重點

  • 民族誌精讀:深度分析經典民族誌(如《努爾人》《文化的解釋》),理解理論如何應用於實際研究。
  • 跨學科連接:如人類學與歷史學、政治生態學的交叉議題(如殖民遺產、資源爭奪)。
  • 批判寫作:在論文中展現對理論爭議的反思(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的田野方法是否具有殖民色彩?」)。

適合學生

HL適合計劃在大學攻讀人類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或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學生。它培養以下能力:

  • 複雜分析:透過理論視角解構社會現象(如「為什麼印度種姓制度在城市化中持續?」)。
  • 學術嚴謹性:撰寫符合學科規範的論文,引用田野數據和學術文獻。
  • 全球視野:理解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如全球化中的勞工移民)。

如果需要具體案例(如如何用「禮物經濟」理論分析當代社會),歡迎進一步提問!後續回答也將持續使用繁體中文。

註:以上資訊僅供參考,詳情請查閱國際文憑官網:www.ibo.org
本文初稿為AI編寫及整理。編輯/陳國威教授, 責任編輯/江以良